至于冬天,因为这里多的是煤炭,每家每户都是暖烘烘的。到了元宵节这一天,在那条老街的十字路口,用大块煤炭架起一堆篝火,足有两丈多高,把一轮圆月托得又高又远,又是那么朦朦胧胧的。青石板路像是一条地火龙,全城湮没在温暖欢乐之中。
我来这里正赶上一个元宵节。
这座古城叫绥德,走出城门一条大川直达米脂。“米脂的婆姨绥德汉”,指的就是这里。
我又是怎么由延安来到这里的呢?这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。
1942年3月,我和魏伯、庄启东三家人由延安搬到绥德来了。延安离绥德三百里,足足走了三天。
庄启东是左联老战士,(20世纪)30年代在上海创办《春光》杂志,发表了艾青的第一首诗。魏伯是一二·九运动学生领袖之一,抗战后在河南家乡打游击,继又参加第二战区文工团。当时我们三人都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。“文抗”内集聚了不少全国知名的文化界人士。“文抗”和延安任何机关一样,因战事原因有聚有散,又常聚常散。比如“文抗”先后派出抗战文艺工作团三组人马,奔赴各抗日前线。也有人常常随着剧团下乡。人不断来来往往,像流动的兵营,不过那都是短时期的。这次,我同魏伯、庄启东都是正式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开出介绍信,长期到绥德一带下乡体验生活的。不久,柳青和师田手也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