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武帝病危的三四个月中,朝臣围绕着“万一武帝去世,由谁来继承皇位”的事情进行了一系列秘密的协商。由于太子司马衷的愚笨众所周知,当时朝廷中的主流意见是希望由齐王攸来入继大统,甚至连一贯支持武帝的贾充也表现出了犹豫。但是武帝幸运地活了下来,而且恢复了健康,那么所有拥立齐王攸的努力只能暂告一个段落。
西晋政治表面上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中。可是钟摆虽然再次摆回了原点,但齐王攸的威胁已深深地在武帝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。在此之后,武帝不顾朝臣的反对,一反魏晋以来抑制外戚的传统,转而重用外戚杨氏,将之作为自己的亲信力量加以培植,抑制功臣、宗室两股既成的势力。在此之后,武帝开始积极筹备伐吴。可是我们需要注意到,武帝准备伐吴并不是因为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。要知道在此之前,他已经做了十年的皇帝,从来没有提起过要伐吴。他其实是希望借助伐吴成功带来的威望,改变自己弱势皇帝的形象,从而把齐王攸彻底地从朝廷中驱逐出去。
毫无疑问,公元280年伐吴的胜利、天下的统一大大增强了武帝的权威。当时人讲“大晋之兴,宣帝定燕,太祖平蜀,陛下灭吴,可谓功格天地,土广三王”。“宣帝定燕”就是指司马懿曾经平定了辽东的公孙渊,“太祖平蜀”是指司马昭灭亡了蜀汉,而司马炎平定了吴国,统一了天下,因此他可以和他的父亲、祖父相比,成为一个强势的皇帝。借此助力,武帝得以摆脱功臣与宗室的牵制,重新把目光投向内部,以求彻底解决齐王攸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