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谈的过程中,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,以树立自己的论点,另一方则通过对话,进行“问难”,推翻对方的结论,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。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,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,称为“谈助”。到讨论结束时,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,握手言和,或者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于是有人出来调停,暂时结束谈论,以后还可能会有几次三番的较量,直至得出结论,取胜一方为胜论,失败的一方为败论。
清谈也有高低之分,如贩夫走卒之类只能谈论家长里短、柴米油盐;而士族之流则高谈阔论老庄、周易,或论及人性善恶之辨等。清谈之风在魏晋时期如此兴盛,而同为士族阶层的王羲之却十分反对这种风气,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
“清谈”兴起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儒学的衰微便是其中之一。自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,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以后,儒家思想便盛极一时。但是,汉初所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也跟着混进了儒家的思想中,儒学因此带有很浓厚的方术气味。在这种情况下,哲学渐渐地变成了迷信的宗教,根本谈不上什么真理。因此,一些头脑清醒冷静的知识分子开始对这些学术思想不满,包括张衡、王充在内的许多学者就开始起来反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