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末信佛之人渐渐增多,但传教奉祠者都是西域僧人,政府对汉人出家为僧是明令禁止的。直到曹魏甘露五年(260年)前一二年,才有颍川人朱士行第一个出家当和尚,费长房称之为“汉地沙门之始”[70]。此后,汉人出家为僧者,便渐渐多了起来。
最初传入之时,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。一般认为佛教与黄老之学相近,都是主张清静无为的。东汉初,明帝曾将黄老与浮屠并举。东汉末,桓帝在宫中,还是将黄老与浮屠并祠。也有人把佛形容成能飞腾变化,刀枪不入,水火不伤的神人。[71]佛教由传入到为广大士人以至平民百姓了解,经过了很长时间。对佛经的翻译和宣讲,是佛教在中国初传之时最重要的工作。
摄摩腾和竺法兰被接至中原后,就开始了翻译佛经,以宣传教义的工作。摄摩腾将《四十二章经》译成汉文一卷。竺法兰也译出《十地断结》《佛本生》《法海藏》《佛本行》《四十二章》等佛经五部。二位高僧受到明帝礼遇,引得月氏、安息高僧接踵而至。他们都非常重视翻译佛经,宣讲经义,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。柳诒徵先生在《中国文化史》第二编第二章《佛教入中国之初期》中征引《高僧传》《开元释教录》等书,对东汉时期僧徒入中原传译佛经情况做了综述:“‘安清,字世高,安息国太子也。讽持禅经,备尽其妙,游方弘化,遍历诸国。以汉桓之初,始到中夏。才悟机敏,一闻能达。至止未久,即通习华言。于是宣译要经,改梵为汉,先后所出经论,凡三十九部。’‘支娄迦谶,亦直云支谶,月支人。汉灵帝时,游于洛阳。以光和、中平之间,传译梵文,出《般若道行》、《般舟》、《首楞严》等三经。’‘竺佛朔,天竺沙门,亦汉灵时赍道行经来适洛阳,即转梵为汉,弃文存质,深得经意。’‘安玄,安息国人,亦以汉灵之末,游贾洛阳。以功号曰骑都尉,常以法事为己任。渐解汉言,志宣经典,常与沙门讲论道义。’‘康僧会,康居人,世居天竺。其父因商贾移于交趾。会年十余岁,二亲并亡,出家。笃志好学,明解《三藏》。’‘支谦,字恭明,月氏人。来游汉境,桓灵之世,有支谶译出众经。’‘有支亮,字纪明,资学于谶,谦又受业于亮,博览经籍,通六国语。谦以大教虽行,而经多梵文,未尽翻译,已妙善方言,乃收集众本,译为汉语。’”“后汉明帝永平十年至献帝延康元年,缁素一十二人,所出经律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二百九十二部,计三百九十五卷。”